
錢江晚報刊發報道
原文如下

節前需求量暴增
家政人員迎來最忙的時候
“每天上午10點放號,可提前7天預約,放出來就約滿。”掌勺一桌美味的做飯師、上門家庭消殺清潔的保潔師、照顧老人孩子的家庭護工……春節前期需求量暴增,這也是家政從業人員最忙的時候。
每天與家政人員朝夕相處的陶曉鶯,對他們想要什么,缺少什么,存在哪些問題,再清楚不過。
“春節不打烊,服務不停歇,這么多三替人留在杭州,站好春節這班崗。”每一年,陶曉鶯都要慰問員工,感謝他們的辛勞和付出。春節期間,三替設立春節留崗專項獎勵,“我們通過分流,鼓勵大家錯峰返鄉過年,保障春節家政服務市場供應平穩。”
“誰家沒有老沒有小。”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三孩政策的放開,鏈接著母嬰護理和養老服務等需求的家政行業暖風頻吹,陶曉鶯也切身感受到了。
隨著家政行業的發展,“整理收納師”“男生家政員工”“90后月嫂”“醫院陪診師”等話題頻現社交平臺。這些熱點雖不能夠反映家政行業的全貌,但卻揭示著一個事實:家政行業正在經歷著面貌上的新變革。
“‘人’的問題變得更突出了。”陶曉鶯發現,傳統的簡單勞務型家政服務市場,如保潔、搬家、保姆等項目正在不斷細分。為了留住人、培養人,近年來三替定期組織技能培訓,開展職業技能大賽,制定學員成長計劃,幫助他們實現持續性成長。
另一方面,知識技能型家政服務市場也不斷涌現。月薪過萬,一位難求,市場慢慢認可了育嬰師、家教、高端護理等新崗位。與此同時,更加專業的理財、管家等管理型家政服務,也在快速發展。
與員工共享企業成長
“互聯網+家政”是大勢所趨
上個月,第六屆世界浙商大會開幕式上,陶曉鶯和她的兒子黃恩澤一起登臺歌唱《歌唱祖國》。她覺得很有意義,同站在這個舞臺上,代表了兩代浙商的傳承。
陶曉鶯給黃恩澤看了一張保存20多年的社保登記證。早在1999年,陶曉鶯就開始為員工購買社保。那時,私營企業為員工買社保的情況還不常見,三替成為杭州首家提出為員工買保險的民營企業。
陶曉鶯告訴黃恩澤,要讓員工有歸屬感,她的經驗是與員工共享企業的成長和發展。“現在很多員工都拿退休工資了。”

作為浙商新生代,85后黃恩澤進入公司管理層,已成為業務骨干。年輕人的思維,也在改變著陶曉鶯。“這一代人學習新知識、新理念有著天然優勢,在家政行業專業化建設的過程中,發揮著積極作用。”
在陶曉鶯看來,“互聯網+家政”是大勢所趨。當一個新的服務需求來臨的時候,能夠把握住機會很重要。
2015年9月,三替在業內率先推出O2O一站式服務平臺。與此同時,三替并沒有放棄線下布局。
三替布局“慧生活”社區居家養老服務,杭州已有30多個網點進駐社區。這些開在杭州人家門口的網點,可提供保潔、疏通、維修、保姆等各類家政服務,變得越來越全能。
陶曉鶯說,“家政+社區”就是要打通家政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放心的家政公司。
“杭州正在打造‘數智杭州’引領示范點、中國數智生活第一街,‘三替好生活’也是數智一條街企業之一。”她說,“讓社區居民15分鐘內就能解決家庭生活服務需求。”
當老齡化社會的議題不斷深入,陶曉鶯也談了自己的看法:“現在90%是居家養老,通過社區家政服務網點,可以惠及千家萬戶,讓子女也能安心工作。”
比如,將老人的手機連上智能報警設備,居家老人跌倒時通過SOS緊急呼叫按鈕就能開啟精準定位,上報給社區網點,三替員工就能根據定位找到老人并及時協助就醫。
歲末年初,陶曉鶯收到了一份喜報:“慧”生活社區養老商業模式,榮獲了中國未來家政長三角雙創大賽一等獎。
探索國際化道路
提供家政行業標準化模式
從十多個員工起步,現在陶曉鶯帶領的三替已經擁有一支15000人的“家政鐵軍”。由普通家政服務企業向生活服務提供商轉身,三替將服務業做成了一個大產業,業務涉及家政、管道工程、裝飾、信息服務等,范圍涵蓋全國。
作為國家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“領跑者”試點企業,新的一年,陶曉鶯依舊感到肩上的責任。
聊到2023年的關鍵詞時,陶曉鶯說:“心里有夢想,生活有希望。”她欣喜地看到,85后90后用戶的占比越來越高,現在,三替7成以上的訂單來自APP。三替還在不斷探索新型商業模式,發展品牌化連鎖經營,“接下來,我們計劃開出1000家進社區的家政服務網點。”
30年來,三替和陶曉鶯不是站在風口等待被吹起的幸運兒,而是成了潛心栽樹的守候者,守候這個行業慢慢被人們所理解和認知,“錢江晚報曾經這么評價我們:三替開創了一個新的行業。這句話我一直記得。”陶曉鶯說。
“三替要繼續探索國際化道路,為全球家政行業提供統一的標準化模式,直到‘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三替的服務’。”陶曉鶯表示。